/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澎湃新闻记者 陈志芳 王亚赛 陈良贤 孔家兴 实习生 格拉拉

今晚,开年大热剧《繁花》就要迎来大结局。

作为近年难得一见的方言电视剧,《繁花》围绕主人公阿宝讲述了上世纪 90 年代上海生意场上的故事,在还没开播时就因为导演王家卫、演员胡歌和原著小说收获了不少关注。开播后更是持续掀起“繁花效应”,黄河路成网红打卡地、和平饭店推定制套餐……

一时之间,《繁花》成为了新的“社交货币”。我们检索了《繁花》开播以来相关的 148 条微博热搜数据,发现除了讨论剧情、演技外,这部剧还带火了诸多与上海有关的话题——有人因它学起了上海话,有人考究上了上海的街道、建筑,有人研究起剧里商战的原型,更多人馋上了剧中的美食,十分想尝尝排骨年糕、宝总泡饭,比如有热搜提到“汪小姐吃的排骨年糕外卖量暴涨 200%”。

可以发现,电视剧《繁花》通过方言用语、街道建筑和时代片段带出了十分丰富的上海记忆,我们对此进行一一拆解,带你走进王家卫镜头下重塑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

《繁花》里的沪语和造景,来塞哇?

电视剧《繁花》对上海的还原,最托得牢的,首先就是演员们的上海话。

这部剧启用的演员基本是能说地道沪语的上海人,比如饰演阿宝的胡歌出生于 1982 年徐汇区的一个小弄堂,而扮演汪小姐的唐嫣从小生活在上海黄浦区。

电视剧《繁花》也是继电影《爱情神话》之后,又一次让沪语出了圈——不少人扬言看《繁花》一定要看沪语版,而且上海话“不响”还上了微博热搜。这个词也是金宇澄原著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方言,共有 1000 多次,其大意是不说话、沉默。按照金宇澄的解释,这是他对心理描写的废除,不愿再去交代味同嚼蜡的“那种前思后想”。

放到具体语境中,沪语“不响”的含义难以完全用普通话来解读。在剧中,阿宝为“不响”的使用提供了一个示例,他提到“做生意要先学会两个字,不响。不该讲的、讲不清楚的、没想好的、没把握的、为难自己和为难别人的事情都不响”。

另外,上海话一大特色就是有许多拟声词,比如“哇啦哇啦”“蓬拆拆”,前者的意思是吵吵嚷嚷,后者的含义是跳交谊舞,通过拟声来直接了当地表达意思。剧中,黄河路饭店金美林的女老板卢美琳就冲着对手喊道:“对着我哇啦哇啦”。

除了上海话之外,《繁花》的造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当时上海的繁华街道——“沪上美食街”黄河路和“中华第一街”南京路。

据《繁花》对外的宣传,剧中的黄河路是 1:1 复刻了上海当年的黄河路。

虽然也有人质疑电视剧营造的上海过于繁华奢靡,但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放出自家的老照片,称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确实如此。

比如网友 @SherryDaily 在小红书平台上发布了 1998 年的黄河路照片。

而导演王家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对观众的疑问作出解释:“也许观众在看我们的剧的时候,会认为某些场面太过繁华,那是因为我们要还原的是当时人、当时的感受。”

除了黄河路、南京路等街道,剧中还出现了许多上海的知名饭店,比如阿宝和爷叔居住地是上海老牌五星酒店和平饭店、李李经营的饭店原型是开业于 90 年代的本帮菜老店苔圣园。

如今,上海盛行的 City walk 又增加了一条《繁花》新路线。

《繁花》背后的繁华:缘自股票与外贸

如果说方言、造景是《繁花》的“血肉”,那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金融往事就是这部剧的“骨骼”。

小说中的阿宝专注做外贸,而电视剧版的阿宝摇身一变,成了“左手做外贸、右手炒股票”的宝总。对于这种改编,王家卫解释说,“我们可能没有能力还原足本《繁花》,但可以给出原著里看不到的上海阿宝。”

1984 年 11 月,国家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而剧中的阿宝在 1987 年结识了人脉多、见识广的爷叔,在爷叔的指导下通过买卖股票至少赚了 5 万元,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此后,在上世纪 90 年代上海股票市场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代片段,也在剧中接连上演。199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并开业;1992 年,上海发行新股认购证。据一篇发表在中国股票博物馆的文章显示,当时如果花 3000 元买入 100 份新股认购证,再用几万元作为认购股票款,滚动操作大概可赚 50 万元。

剧中,阿宝就在爷叔指导下买入大量新股认购证,并在四个月后升值 160 倍,成功进入大户行列。此外,《繁花》商战高潮“宝瀛大战”的原型还来源于真实事件“宝延大战”—— 1993 年,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举牌上海延中实业,打响了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第一枪。

而《繁花》的出圈,使得剧中的“宝瀛大战”还影响到现实中的股票市场,在阿宝、李李和强慕杰的三人博弈中,宝总根据多路线索判定代码尾号“601”“603”的股票是强慕杰的目标。据AI财经社,这一剧情使得现实中代码尾号同为“601”“603”的部分股票出现短暂上涨的情况。

相比起炒股,阿宝的外贸生意是一项更长期的投资。

在剧中,阿宝生意场上的重要一战就是帮助服饰公司上市,而成功的背后是爷叔打出了一张“企业社会责任”王牌——将服饰公司上市与解决职工下岗、产业升级相挂钩。

对此,有网友评论道:“所以看的不是电视剧,而是改革开放的大潮”。

可以发现,《繁花》在王家卫的镜头下延伸出许多可以反复琢磨的细节,无论是沪语表达、上海建筑地标、饮食甚至是剧中的视听语言,都使得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成为一个更加具体可感的存在——“一九九二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

彩蛋

澎湃美数课编辑部因为特别喜欢王家卫极具风格化的视觉语言,尝试用 Stable Diffusion AI 大模型结合《繁花》剧照训练而来的小模型生成出了一款王家卫繁花版滤镜,并套在了东方明珠近期照片上,所以你能看到这座大结局前还未建好的东方明珠塔的王式 Style。

澎湃新闻记者 王亦赟 徐晓阳 对此文亦有贡献。

澎湃新闻记者 陈志芳 王亚赛 陈良贤 孔家兴 实习生 格拉拉

今晚,开年大热剧《繁花》就要迎来大结局。

作为近年难得一见的方言电视剧,《繁花》围绕主人公阿宝讲述了上世纪 90 年代上海生意场上的故事,在还没开播时就因为导演王家卫、演员胡歌和原著小说收获了不少关注。开播后更是持续掀起“繁花效应”,黄河路成网红打卡地、和平饭店推定制套餐……

一时之间,《繁花》成为了新的“社交货币”。我们检索了《繁花》开播以来相关的 148 条微博热搜数据,发现除了讨论剧情、演技外,这部剧还带火了诸多与上海有关的话题——有人因它学起了上海话,有人考究上了上海的街道、建筑,有人研究起剧里商战的原型,更多人馋上了剧中的美食,十分想尝尝排骨年糕、宝总泡饭,比如有热搜提到“汪小姐吃的排骨年糕外卖量暴涨 200%”。

可以发现,电视剧《繁花》通过方言用语、街道建筑和时代片段带出了十分丰富的上海记忆,我们对此进行一一拆解,带你走进王家卫镜头下重塑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

《繁花》里的沪语和造景,来塞哇?

电视剧《繁花》对上海的还原,最托得牢的,首先就是演员们的上海话。

这部剧启用的演员基本是能说地道沪语的上海人,比如饰演阿宝的胡歌出生于 1982 年徐汇区的一个小弄堂,而扮演汪小姐的唐嫣从小生活在上海黄浦区。

电视剧《繁花》也是继电影《爱情神话》之后,又一次让沪语出了圈——不少人扬言看《繁花》一定要看沪语版,而且上海话“不响”还上了微博热搜。这个词也是金宇澄原著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方言,共有 1000 多次,其大意是不说话、沉默。按照金宇澄的解释,这是他对心理描写的废除,不愿再去交代味同嚼蜡的“那种前思后想”。

放到具体语境中,沪语“不响”的含义难以完全用普通话来解读。在剧中,阿宝为“不响”的使用提供了一个示例,他提到“做生意要先学会两个字,不响。不该讲的、讲不清楚的、没想好的、没把握的、为难自己和为难别人的事情都不响”。

另外,上海话一大特色就是有许多拟声词,比如“哇啦哇啦”“蓬拆拆”,前者的意思是吵吵嚷嚷,后者的含义是跳交谊舞,通过拟声来直接了当地表达意思。剧中,黄河路饭店金美林的女老板卢美琳就冲着对手喊道:“对着我哇啦哇啦”。

除了上海话之外,《繁花》的造景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当时上海的繁华街道——“沪上美食街”黄河路和“中华第一街”南京路。

据《繁花》对外的宣传,剧中的黄河路是 1:1 复刻了上海当年的黄河路。

虽然也有人质疑电视剧营造的上海过于繁华奢靡,但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放出自家的老照片,称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确实如此。

比如网友 @SherryDaily 在小红书平台上发布了 1998 年的黄河路照片。

而导演王家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对观众的疑问作出解释:“也许观众在看我们的剧的时候,会认为某些场面太过繁华,那是因为我们要还原的是当时人、当时的感受。”

除了黄河路、南京路等街道,剧中还出现了许多上海的知名饭店,比如阿宝和爷叔居住地是上海老牌五星酒店和平饭店、李李经营的饭店原型是开业于 90 年代的本帮菜老店苔圣园。

如今,上海盛行的 City walk 又增加了一条《繁花》新路线。

《繁花》背后的繁华:缘自股票与外贸

如果说方言、造景是《繁花》的“血肉”,那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金融往事就是这部剧的“骨骼”。

小说中的阿宝专注做外贸,而电视剧版的阿宝摇身一变,成了“左手做外贸、右手炒股票”的宝总。对于这种改编,王家卫解释说,“我们可能没有能力还原足本《繁花》,但可以给出原著里看不到的上海阿宝。”

1984 年 11 月,国家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而剧中的阿宝在 1987 年结识了人脉多、见识广的爷叔,在爷叔的指导下通过买卖股票至少赚了 5 万元,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此后,在上世纪 90 年代上海股票市场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代片段,也在剧中接连上演。199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并开业;1992 年,上海发行新股认购证。据一篇发表在中国股票博物馆的文章显示,当时如果花 3000 元买入 100 份新股认购证,再用几万元作为认购股票款,滚动操作大概可赚 50 万元。

剧中,阿宝就在爷叔指导下买入大量新股认购证,并在四个月后升值 160 倍,成功进入大户行列。此外,《繁花》商战高潮“宝瀛大战”的原型还来源于真实事件“宝延大战”—— 1993 年,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举牌上海延中实业,打响了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第一枪。

而《繁花》的出圈,使得剧中的“宝瀛大战”还影响到现实中的股票市场,在阿宝、李李和强慕杰的三人博弈中,宝总根据多路线索判定代码尾号“601”“603”的股票是强慕杰的目标。据AI财经社,这一剧情使得现实中代码尾号同为“601”“603”的部分股票出现短暂上涨的情况。

相比起炒股,阿宝的外贸生意是一项更长期的投资。

在剧中,阿宝生意场上的重要一战就是帮助服饰公司上市,而成功的背后是爷叔打出了一张“企业社会责任”王牌——将服饰公司上市与解决职工下岗、产业升级相挂钩。

对此,有网友评论道:“所以看的不是电视剧,而是改革开放的大潮”。

可以发现,《繁花》在王家卫的镜头下延伸出许多可以反复琢磨的细节,无论是沪语表达、上海建筑地标、饮食甚至是剧中的视听语言,都使得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成为一个更加具体可感的存在——“一九九二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

彩蛋

澎湃美数课编辑部因为特别喜欢王家卫极具风格化的视觉语言,尝试用 Stable Diffusion AI 大模型结合《繁花》剧照训练而来的小模型生成出了一款王家卫繁花版滤镜,并套在了东方明珠近期照片上,所以你能看到这座大结局前还未建好的东方明珠塔的王式 Style。

澎湃新闻记者 王亦赟 徐晓阳 对此文亦有贡献。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